医院应该怎么装修设计好
内容提示:华西医院院长丁义涛却称这其实始于一种“被动的改变”。同中国许多三级甲等医院一样,8年前的华西医院每天都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为日均3000人次设计的门诊大楼实际每天要接待超过8000名患者,1400张病床都排得满满当当,有上百人只得天天在走廊加床。“根本谈不上什么满意度的问题,每天都非常头疼。”丁义涛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几乎是迫于无奈,2004年成都华西医院启动了全新的扩建计划。
设计一家现代化的医院更需要了解医院的本质。
如果不是醒目的“华西医院”四个大字,没有人会把这座矗立在成都市中心的新大楼同公立医院联系在一起。它看起来更像是个高端酒店—透明、磨砂玻璃以及金属纱网层层叠叠构成了整个外立面,仿佛整幢楼都是用玻璃编织起来的,有一种错落的美感;一向对环境要求甚为苛刻的星巴克也看上了这里,人们可以在走进门诊大楼的时候顺便买杯拿铁再去挂号。
这座1年前启用的时髦医院最近获得了2013WAN医疗设计奖,这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奖项之一。这还是第一次有来自中国的项目获得医疗设计奖。
华西医院院长丁义涛却称这其实始于一种“被动的改变”。同中国许多三级甲等医院一样,8年前的华西医院每天都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为日均3000人次设计的门诊大楼实际每天要接待超过8000名患者,1400张病床都排得满满当当,有上百人只得天天在走廊加床。“根本谈不上什么满意度的问题,每天都非常头疼。”丁义涛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几乎是迫于无奈,2004年成都华西医院启动了全新的扩建计划。
张万桑和他所在的瑞士建筑及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以下简称“Lemanarc”)因为丰富的医疗设计经验而获此重任。
尽管为全球很多医疗项目做过设计,面对首次接触的中国公立医院,张万桑仍然觉得压力重重。“一个现代化的医院需要强调便捷和效率,但同时也要兼顾中国人的就医习惯,并且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张万桑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他的设计从与华西医院的沟通开始。他向医院索取了各式各样的数据,并据此做出了上百份报告。
在所有关于中国就医习惯的数据中,有一个让张万桑感到相当惊讶—在中国,医生为病人一对一看病的平均时间只有3分钟,这个数据在美国大概是30分钟,在瑞士则能达到45分钟。在医疗设计的原则中,就诊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诊室的大小,时间越长,诊室预留的面积就越大,候诊区域的功能配置也要随之改变。
张万桑最终按照15至30分钟的就诊时间来进行设计。这是一个综合考量之后的结论,影响因素既包括整个施工过程及之后中国医疗体系的发展,也包括中国人看病都有家属或朋友陪同这样的微观视角。
成都华西医院副院长马戎觉得这种在设计之初就将空间同流程相结合的方法比大楼话题性的外观更有价值。“很多医院的扩建工程一开始都只是关心规模和资金,往往忽略了设计。”马戎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他现在已经能熟练运用设计领域的术语介绍医院的角角落落,这得归功于Lemanarc的团队向他提交的20多份设计方案。用张万桑的话说,最终就是“我把他(马戎)变成了建筑设计师,而他把我变成了医生。”
流程和空间的融合是医院设计的关键。医院内部药品的储存和运输,各种检测设备和样本的安置,都有非常严谨的流程要求。因此过去为了便于管理,医院都会把挂号、收费、取药集中设在在一层门诊大厅,像抽血这样的检验点也会固定在某个区域。但这样一来造成的结果就是人流被人为地集中在候诊区、一楼大厅以及检验点前,从挂号、看病到收费、取药,每个环节都得来回奔波,还要排长队。
而在华西医院新大楼的设计方案中,原本完全集中在一楼大厅的功能被垂直分配到每一个楼层。门诊区的每个楼层都设置了6个挂号收费窗口,而且是全开放式的,工作人员不再躲在玻璃窗后面,而是隔着一张桌子的距离和你面对面,就像机场的值机柜台一样。检验点和药房也是每层都有,而且考虑到尿检等特殊需求,每个检验点的对面就是厕所。这样的设计意味着你基本上可以在同一层解决大部分的常规流程,而且在人比较多的情况下,你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楼层挂号缴费,或者做检验、取药,既达到了分流的效果,也让看病变得更高效。
其实这样垂直化的流程设计此前也有医院做过尝试,但基本都没能坚持下去。因为在各楼层都增加服务窗口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人力成本的增加。据马戎介绍,公立医院除了大的工程项目,每年的政府资助一般仅占医院收入的3%到5%。
要支撑起这个更高效的医疗服务模式不是增加几个窗口和员工那么简单。“所谓的‘人性化服务’应该是从系统上解决问题,需要运用信息化手段让流程运转起来,”马戎说,“这次在流程设计上,我们的一个理念就是像机场和银行那样去服务病人。”
仅仅一个药品收发系统就耗费了3年时间进行设计。当医生在就诊室电脑上输入药品名称的同时,这个庞大的体系就运转起来了。相应的药品会从地下一层的药品仓库中心运送到药房,再由药房的自动分拣系统取药,最终经过药剂师的核对发放到患者手中。
即便你想到其他楼层取药也完全不用担心。整个药品系统有两个通道保障药品的传输,一个是电梯,另一个则是垂直的传送带,每一层都有一个出口,确保传输的速度和准确性。
这个由传送带组成的物流系统也被同样运用在各楼层的检验点之间。
检验点取得的样本都会通过传送带送到位于6楼的检验中心进行化验。这个专用的垂直物流体系让成都华西医院能够在不大量增加人力成本的同时,保障患者能在医院的任意一层取药、做检测和拿报告。“原本只有一个药房的时候,医院往往需要10个窗口,现在我们每层楼只需要2个窗口,而且由于都是自动分拣,最后算下来反而降低了人力成本。”马戎说。
6楼同样也是华西医院的“心脏”—计算机信息中心—的所在地。它支撑起了整幢14层大楼的日常运转,它把医、护、检查、收费、取药以及相关的所有硬件设备和系统都串联在一起。在这个中心里有专人监测整个医院内部物流系统的运行情况。这个监控室有点类似火车调度中心,屏幕上的几条线代表各条传送带,上面一闪一闪的亮点代表药品或者检验样本被运送到哪个位置,如果发生了意外状况都能一目了然。
类似物流系统和计算机信息中心这样的设计,需要设计师在前期就要把握好整个流程的每个细节。“在设计之初就要从空间矩阵上把设计和功能严丝合缝对接起来,否则等建成之后再去改造或者是增加大量的物流设施,都意味着成本。”张万桑说。
除了智能化的流程设计,节约成本是另一个让医院和设计师都感到骄傲的亮点。整个华西医院新大楼总建筑面积达到22.4万平方米,总造价为12亿元,平均下来每平方米造价在5500元左右。而即便是在7年前,一座医院每平方米的平均造价也在7000元左右。
这要归功于模块化设计的运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搭积木,大到每一个门诊区,小到每一个诊室都是由基本建材的整数倍的模块组成的。这也是现在国际上流行的建筑设计模式,可以减少材料浪费,通过大量采购相同材料降低成本,日后的改变和升级也很容易实现。
物流体系和模块化设计能在华西医院成为现实的重要前提是整个建筑采用了扁平化的回字型结构。
张万桑记得在8年前的那场公开竞标中,除了Lemanarc,其他6家公司提交的设计方案都是摩天大楼,只有它们的效果图上画着低矮的回字型建筑。最终它们成功说服医院放弃了另外一个入围的双塔楼方案—其实你会在很多城市的新区看到政府大楼往往都采用这种被认为更加“气势恢宏”的建筑形式。“高层建筑的承重结构导致它的造价会比现在的方案高出一倍,而且会对医院垂直空间的运输系统产生巨大的压力。”张万桑说。
Lemanarc之所以选择回字型结构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它能保证整个医院的大部分空间都有充足的采光。
它们为华西医院设计了一个花园体系。首先是6个贯穿整个底层的庭院。因为是回字形楼体,采光最好的外圈全部被设置成病房,内圈则是诊室,垂直的玻璃天井让自然光线能最大程度地照进来。在2到5层的门诊区,每一层也都有一个被称为环廊的小型花园,和诊室以及候诊区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它的作用是提供一个让人们愿意长时间逗留的独立空间,而不用焦躁地全部拥挤在诊室门口。最后每个病房的窗外都有迷你花园。绿色植物和花卉都被种植在外立面上,也就是那些层层叠叠的玻璃中间。这些玻璃同时也起到遮阳板的作用,层叠设计也实现了良好的侧向通风。这需要设计师对每一块玻璃板的材质、大小、间距进行精准的设计。张万桑自己跑了很多家供应商,差不多花了2年半的时间才完成外立面的设计图。
“成都华西医院在‘医’和‘院’的结合方面做了有趣的尝试,把医院有效治愈疾病的功能性要求和花园这样一个心灵栖息之所联系在一起,表达了精神层面对于生命的关爱和尊重。”WAN评委会关于成都华西医院项目的推荐词中这样写道。
“我觉得现代医疗体系要靠两样东西来支撑,一个是流程管理的信息化,另一个是系统设计的人性化。”丁义涛说。不过在医院门诊大厅里仍然有那么一个不那么“现代化”的角落—一架价值700万元的红木钢琴,是一位医院的员工为了庆贺大楼落成而制作的,自新楼启用之日就饱受争议。院方将那个区域称为“钢琴厅”,名曰“舒缓患者的焦虑情绪”。但对于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医院来说,“献礼”以及名贵钢琴的出现有点不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