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装修行业的“潜规则”
1、保修期也“缩水”
“本工程自验收合格,双方签字之日起保修期为一年。”
监理点评:根据《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规定:“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住宅室内装修装饰工程的最低保修时间为两年,有防水要求的厨房、卫生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五年。”
2、预付款套牢业主
“支付次数,第一次,开工前三日,支付60%;第二次工程进度过半,支付 35%及工程变更款”。
监理点评:工程还没开工付工程款过半,进度过半,付 95%的款,不符合规定。另外,工程进度过半没有确切的定义,若出现了质量问题,产生争议,消费者也处于被动地位。注明详细的付款方式,最好不要一次性付款。分材料进场验收合格、中期验收合格、具备初验条件、竣工验收合格、保洁结束并清场等四个阶段支付。比例最好30%、30%、30%和保修时间后付的10%。防止装修公司施工队中途撤出,业主随时请走不合格公司时也不会在经济上吃亏。
3、验收不定标准条款:
“工程质量标准: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说明及本公司有关规定进行验收。”
监理点评:合同中只是简单地标明按照“有关规定”验收,没有具体的验收依据或验收规范。目前已经有装修行业验收的国家标准 (GB)、行业标准,各市也有本市的行业验收标准。建议签订合同前消费者应当熟悉验收标准,将具体的验收标准文件名称写入合同中。
4、环保标准不入装修合同
绝大多数公司提供的装修合同中,没有对室内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约定,这给消费者的生活起居埋下更多隐患。
监理点评:根据《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规定:装修人委托企业对住宅室内进行装饰装修的,装饰装修工程竣工后,空气质量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5、出设计“借尸还魂”
监理点评:目前,市场上许多装修公司为了招徕顾客都打出“设计不收费”的口号,顾客进门后,他们会先拿出一大堆平面图、效果图让顾客选择风格。“设计师”询问一下房子的大致情况后,就会从电脑里打印出一个“适合你房子要求”的效果图。很多公司都是从网上拷贝的效果图,重新组合而成的,真正自己设计的很少,所以这些图的‘长相’都差不多。有的设计师在接单后,为了多拿公司的提成,不顾消费者家中的实际情况,故意增加装修项目,如不需做隔断的地方添个隔断,没必要吊顶的地方非要吊顶等等。通过一番“设计”后,装修报价大幅高于原预算。当然,此时设计师的提成也会相应大幅增加。其实这些不同的设计图,大同小异,不一定适合业主的实际需要。
6、造价“低报高走”
装修公司在做预算时,经常会有意将一些项目略去,再加上一些打折的手法,这样做出的预算肯定比其他公司要低。然而装修公司的低价会在工程开始后以偷工减料的形式得到补偿。很多装修公司都不提醒业主在施工中具体会发生哪些用工,为后来的增项收费打下“伏笔”。合同中“按实际发生计算”的条款,常使业主吃哑巴亏。装修公司炮制这些不具体或解释含糊的条款,一旦发生纠纷,利于解释,可以规避责任。
监理点评:可以在装修合同里面约定增项工程不超过装修报价的5%。
7、验收时“瞒天过海”
监理点评:尤其是一些隐蔽工程,在隐蔽以前一定要进行详细的工程测量及质量验收,避免在完工以后业主按施工队报多少算多少这样的“哑巴亏”。
8、报价约定“含糊其辞”
抓住业主关心单项价格的心理,故意模糊报价和工艺说明,如材料、规格、等级等。小公司多采取模糊报价、低价切入的方式,而大公司的报价则相对透明。消费者要留意装修公司提供的报价单,应清楚表达每个部位的尺寸、做法、用料(包括品牌、型号)、单价以及工艺标准。比方说,不能笼统用“管线多少钱一米”来概括详细项目,还需要说明每根管里穿多少线、是几个平方米数的线、包铜芯还是铝芯、产地等等;柜体的平方米数是按正投影算,还是按展开面积算,饰面板材的级别,柜体内部使用何种材质,是否包含了合叶、拉手、轨道等五金件;整体报价中是否包含了一些基层项目的处理,如墙面铲除、墙面找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