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时期
新中式风格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期,伴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意识逐渐复苏,人们开始从纷乱的"摹仿"和"拷贝"中整理出头绪。在探寻中国设计界的本土意识之初,逐渐成熟的新一代设计队伍和消费市场孕育出含蓄秀美的新中式风格。在中国文化风靡全球的现今时代,中式元素与现代材质的巧妙兼柔,明清家具、窗棂、布艺床品相互辉映,再现了移步变景的精妙小品。
中国风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复古明清,而是通过中式风格的特征,表达对清雅含蓄、端庄丰华的东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
新中式风格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二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新中式风格不是纯粹的传统元素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的体现。
中式风格要点:中国风的构成主要体现于传统家具(多为明清家具为主)、装饰品及黑、红为主的装饰色彩上。室内多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方式,格调高雅,造型简朴优美,色彩浓重而成熟。中国传统室内陈设包括字画、匾幅、挂屏、盆景、瓷器、古玩、屏风、博古架等,追求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境界。中国传统室内装饰艺术的特点是总体布局对称均衡,端正稳健,而在装饰细节上崇尚自然情趣,花鸟、鱼虫等精雕细琢,富于变化,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居室非常讲究空间的层次感,这种传统的审美观念在"新中式"装饰风格中,又得到了全新的阐释。依据住宅使用人数和私密程度的不同,需要做出分隔的功能性空间,则采用"垭口"或简约化的"博古架" 来区分;在需要隔绝视线的地方,则使用中式的屏风或窗棂,通过这种新的分隔方式,单元式住宅就展现出中式家居的层次之美。
使用"新中式"装饰风格,不仅需要对传统文化谙熟于心,而且要对室内设计有所了解,还要能让二者的结合相得益彰。有些中式风格的装饰手法和饰品不能乱用,否则会带来居住上的不适,甚至会贻笑大方。
中式风格适合人群:性格沉稳、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
设计思想
中国古人对居住环境的研究和追求,其精雕细琢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他们的一些室内设计理念,和如今最流行的简约主义很有一些不谋而合之处。
■宜设而设,精在体宜
在明清时代,"宜"是室内设计的核心概念和价值标准。国内专家对其的解释是:"宜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因地因人制宜,二是宜简不宜繁,三是宜自然不宜雕琢。 ( 《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野》 ) "
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如此描述卧室设计:"一般设卧榻一、榻前仅置一小几,几上不设一物;设小方杌二,小橱一;室中清洁雅素,一涉绚丽,便如闺阁中,非幽人眠云梦月所宜。"
■删繁去奢,绘事后素
删繁是指去除过于复杂的装饰,去奢其实也很重要。如今很多设计师一提到以人为本,就以为是"给脖子套张饼",其实人在家居生活中的不便与方便是相辅相成的,过于奢侈地追求"一低头就能吃到脖子上的饼",恐怕会起到负效果。
"绘事后素"是孔子的话,是他对美的一种看法。在孔子眼中,绘事是那种装扮出来的美丽效果,而素则是自然的、气质的美,孔子认为"素"要美于"绘事"。这体现了一种"大美无言,大象无形"的中国士大夫的文化追求。
■因景互借
去过苏州拙政园的读者都知道这座美轮美奂的园林有一个特色就是"借景",建于苏州城中心的塔被巧妙地"借"到园林来了。
因景互借,体现了中国建筑设计的一种整体观。居室、住宅、庭院,小环境和大环境统一在一起考虑,目的是实现一个艺术化的生活环境。
表现形式
一、中西式传统建筑本质上的不同表现于空间上,中国的传统建筑,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内天井,还是西南的一颗印、三房一照壁,都是内向围合形的建筑,私密性好,自家形成一个小院子,不受外界的干扰。西方建筑多是开放式的,通透性好,利于观赏周围的景色。
二、在形式上中式建筑有自己的特点,坡屋顶、院墙、青瓦、干净明白的白色粉墙、马头墙,以及极具中国特色的门窗装饰,给人一种悠远、浓厚的文化韵味。
三、早在20世纪开始,一直就有人在努力探索中国传统住宅的现代化问题,也进行了不少在这方面的实践活动,例如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的"菊儿胡同"。近些年中式住宅在中国房地产市场高调出现并呈蔓延趋势,对中式风格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一批既有有中国特色又有现代风格的新中式建筑风格的建筑。有将符号和传统元素进行抽象,抽取精神意向,利用现代材料进行创新的建筑形式,典型的有北京观唐别墅。有侧重于传统空间意境的再现,对传统生活、文化习惯和精神意识层面进行思考,设计中更关注传统精华空间的继承,试图用现代主义的句法将古典语汇与现代语汇相结合,提升空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