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里P7员工得白血病身故,生前租了自如甲醛房的相关消息在各大网站劲传,对37岁的阿里P7员工安时身故的惋惜、心疼之余,甲醛超标问题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引发网友深思。
装修污染包括哪些?有哪些危害?
装修污染充斥我们的生活,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甲醛之外,装修污染还包括:苯污染、氨气污染、氡污染、铅污染。这些污染物主要是针对室内空气污染而言,这些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们混合在空气中,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对人体产生各种不良影响。据称,氡、苯、甲醛、氨、三氯乙烯这些室内空气污染物会导致人体35.7%的呼吸道疾病,22%的慢性肺病和15%的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癌,它导致的是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多细胞、多基因的损害。
装修污染对成年人的危害不容小觑,对于儿童更简直就是“天敌”!据相关部门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在春季装修的家庭占80%,每天因装修污染中毒的家庭占60%,因为装修污染患白血病的儿童占90%。这些可怕的数字绝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那么,装修污染中的甲醛主要来自哪里?
01
一是用做室内装饰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因为甲醛具有较强的黏合性,还具有加强板材的硬度及防虫、防腐的功能,所以目前生产人造板使用的胶粘剂是以甲醛为主要成分的脲醛树脂;
02
二是用人造板制造的家具。某市消费者协会进行过的一项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在抽取的60套中密度家具样板中,有29套甲醛超过国家有关标准,超标率高达48.23%;
03
三是含有甲醛成分的其他各类装饰材料,如白乳胶、泡沫塑料、油漆和涂料等。 专家特别提醒,乳胶胶粘剂在装饰装修中广泛用于木器工程和墙面处理方面,特别是封闭在墙面的乳胶中的甲醛很难清除;
04
四是室内装饰纺织品、包括床上用品、墙布、墙纸、化纤地毯、窗帘和布艺家具。在纺织生产中,为了增加抗皱性能、防水性能、防火性能,常加入一些含有甲醛助剂。
如此可见,甲醛在家庭装修中无处不在。那么如何才能检测甲醛是否超标呢?
甲醛检测方法:
01 自我感知法
自我感知即根据自己的感觉进行判断,例如,搬进新居后出现家里人同时感冒,集体免疫力降低,头晕目眩,精力下降容易疲惫等情况,或者明显感觉到刺激气味,感觉眼睛不舒服容易流泪时,证明已经出现了甲醛中毒现象。
02 甲醛自测盒
甲醛自测盒是由最简便,客观的甲醛检测方法,不用求人自己动手就可以进行检测。
甲醛自测盒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发,依据国家标准甲醛检测采样的“酚试剂比色法”开发。因此,从甲醛自测盒的原理来看,不仅有科学依据,而且符合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化学检验方法。
甲醛自测盒的优点:
·价格便宜、操作简单、选购方便。
·可以进行污染释放源检测,更加实用、科学,能够准确找到室内甲醛污染释放源。
·可以用甲醛自测盒进行验证除甲醛产品的效果,长期监测,以确保室内空气环境的安全。
03 专业甲醛检测机构
如果你对以上这些甲醛检测的方法都不是很信服和放心。你可以找第三方检测公司,他们会出具相关的检测证明。检测甲醛多是使用物理化学方法,也是目前最精密的方法。
甲醛检测的分类:
▶室内空气检测:室内空气检测,是为了测定室内空气是否受到甲醛污染,是否达到安全标准,从而知道室内是否可以安全入住为目的检测。
▶甲醛污染释放源检测:“甲醛污染释放源检测”又简称“污染源检测”,是指检测人造板制作的家具如衣柜、床箱、抽屉等内部的甲醛浓度,是判断是否为甲醛污染释放源的直接有效方法。
甲醛污染如此盛行,“除醛”也成了很多家庭为之苦苦奋斗的事业。那么,如何才能快速有效的除甲醛呢?
源头治理
甲醛的挥发期长达3-15年,劣质的建筑装修材料是甲醛污染的主要来源。不让劣质建筑材料(特别是劣质的黏合剂)进门,这是降低空气中甲醛污染的最根本的办法。
装修后要长时间通风
通风这个方法每个人都知道,但是知道归知道,并不经常用。现代人喜欢熬夜,白天睡觉,再加上天冷或天热不愿开窗户等原因,导致室内外空气流通严重不住,要是室内空气湿润的话,不仅容易滋生细菌,更是导致室内甲醛大量挥发超标。有的人住房急切,往往刚装修好就急不可耐的住进去。这种现象在农村很普遍,所以在调查中,农村孩子患白血病的几率比城市孩子要高很多。所以,无论新房装修,还是旧房装修。都至少通风两个月才能入住。
植物祛除甲醛
这个不说大家也知道,很多人会选自在室内放一些盆景来净化室内的空气,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样植物都能净化甲醛,建议买植物之前要在网上查一查您要买的植物是否符合你的要求。另外如果室内甲醛浓度过高,就不要放置盆景了,高浓度的甲醛会使植物枯萎死亡的。
住前检测
在入住之前,一定要经过检测后,再入住,这时新房装修避免甲醛危害的一个重要保险。建议请专业检测机构来检测一下室内的甲醛浓度,如果过高,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建议不要入住,先进行甲醛治理。
以甲醛为首的装修污染肆虐,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除醛事业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