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们竭力区分室内设计诸要素一样,其实前述定义不见得适用于所有的艺术品。一件物品是否属于艺术品需依赖物品被展示的方式以及观者为何人而定。举例来说,名垂艺术史的那具小便斗-马塞尔·杜尚的《喷泉》(Fountain,1915年展出于纽约独立沙龙(Salondes Independats)),有的艺术品其实是介于艺术与工艺之间,而有的艺术品则是介于空间与艺术之间。
库存特·希维特斯(Kurt Schwitter,1887-1948,德国画家)1923-1936年在浩诺威(Hannover)所建的实验空间“美尔兹建筑”(Merzbau,1943年毁于战火),如他所写道:“当构造物愈来愈大时,山谷,洞穴也出现了{最夸张的是-其中一个洞穴竟然供着一瓶尿液,其他的陈列物还包括让·汉斯·阿尔普(Jean Hans Arp,1886-1966,拥有法-德双重国籍的达达主义雕塑家)、纳姆·伽伯(Naum Gabo,1890-1977,俄罗斯解构主义雕塑家)和米罗(Joan Miro,1893-1983,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雕塑家)等艺术家的作品},每个空间、每件展示品都似乎有自己的故事。这些形体互相纠结,往上生长。而这些形体其实是由最单纯的广场组成,不过这些广场互相纠葛,终到不可辨认为止。”像这样多层次的空间本身就是艺术品,它一层层堆积,愈来愈紧密,如希维特斯所期望的一般。
另一个并无如此强势的例子是彼埃·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荷兰画家)于1926年所设计,但直至1970年-他过世之后26年才建造的“德累斯顿B夫人的沙龙”(Salon de Madame B a Dresden)。这个空间有着一切空间所必备的基本元素-墙、天花、地板、窗、门,和一张看来不太舒服的床,甚至还有一张小地毯(虽然南希·特洛伊(Nancy Troy)会指出,这张小地毯在蒙德里安的原设计中应为一茶几)。蒙德里安希望借由这样的空间:“通过建筑、雕刻、绘画的结合,一种新的造型于焉诞生。绘画与雕刻不再独立于建筑之外,不再是破坏建筑的壁饰艺术(mural art),也不再只是应用艺术(applied art);相反地,它们具有纯粹的建设价值,协助空间环境的创建,使得空间除却机能和更改,还带有美感的升华。”
上述的这两个实验例子固然有其开创性,孕育了未来的进一步试验实践,但同时也完全失去了空间的角色。它们本身作为艺术品,你无法在这样的空间再放置任何艺术品(蒙德里安的“B夫人的沙龙”大概只有挂蒙德里安的绘画才不会有问题),即使是一把湿雨伞、一瓶花、一本杂志、一本书或一瓶红酒,恐怕也无法被容纳于这样的空间中。
同样地,在艺术与装饰品间也有一片难以厘清的地带。伊迪丝·沃顿在1902年写道:“法文里将家饰品至少分为三类,英文里却一项都无。”这三个法文包括:“陈词滥调”(bric-a-brac),“小摆设”(bibelots)和“艺术品”(objets d'ar);沃顿认为这三种分类暗示了品质上的渐变。至于沃顿自己则将家饰人为两类:“第一类是纯艺术品-雕像、画像和花瓶;第二类是具机能作用的,像灯、钟、防火栅、装订器、烛台,而艺术只是使这些装饰更有风味,更能与空间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