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温柔地烘烤着地板,青山周平从容地走到窗前,观望着清静的胡同。生活的味道随着太阳的升起渐渐弥散开来,处处充满着人情与烟火的气息,这就是他为什么如此喜欢北京的原因之一。
北京的天气虽然总是晴空万里,空气质量却差强人意。刚好,青山周平喜欢绿色的植物,家里种上了一些郁郁葱葱的绿植,也算是对雾霾天气的一种慰藉。十余年旅居北京的生活,给这位日本建筑设计师身上浇注了浓厚的北京味儿,青山周平也由此不断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将自己的设计与中国的文化交融在一起。
青山周平喜欢北京的胡同,在南锣鼓巷的胡同里一住就是十几年。多年来,他日夜穿行于此,看着在门前晒太阳聊天的老人、买菜的大妈,这就是他心中美好生活的一种呈现,一种基于文化的天然设计的生活方式。他说,胡同里的菜市场,就是他的冰箱。
设计师是一个负责呈现艺术与美的群体,他们的工作就是让美好透过人们的视野,不断绽放在周围。
说走就走,用脚走出人生奇遇
如何找到自己真实的内心所在?这是一个困扰着无数人的问题,许许多多的人在自己的人生进程中不断地求索着它的答案。有的人目标明确,一生热爱乘风破浪,钟情冒险与新鲜,也许折腾下来并无所得,但这追逐的过程回味无穷。有的人浑浑噩噩,被时间推着前进,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上都随波逐流,过着不咸不淡,少有风浪的人生,虽然谈不上精彩纷呈,却也知足安稳。
青山周平也曾在这条路上进行过许多探索。在他还在日本上大学的时候,他就从大阪渡船来到上海,从这里开启他为期一年的异国他乡之旅。1年这个时间是他一开始就确定的,为此他向学校提出了休学一年的申请;以上海作为他国的起点也是确定的,为此他坐上了从大阪到上海的轮船。
但是,其他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他只有一条方向线:从东往西,经由哪些国家,到哪些城市,在一座城市呆几天,这一切都是不确定的。看似宏伟的计划,又好像没有计划,走一步看一步,凭运气遇上美好与惊喜。好在沿途的见闻没有让他失望,一次次地冲刷着他的世界观。
那一天,他终于穿越了整个中国,来到了西藏与尼泊尔的边境线上;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国界线对文化的分割是多么地奇特。这一边是中国,那一边是尼泊尔,说着不一样的话,吃着不一样的饭菜,有着迥异的生活习惯与认知。他发现世界上还有许多让他难以理解的东西,却因存在而变得合理。
譬如,在印度恒河边上,他看着人们在漂浮着尸体里的恒河水中沐浴,人们并不觉得污浊恐怖,反而觉得是一种神圣。现代科学、医学、生物学在此刻
不值一提。在耶路撒冷,宗教赋予了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建筑风貌,就这一个城市里,青山就见证了三种不同的宗教文化与建筑风格,矛盾又统一。在土耳其海峡边上,这边是欧洲,那边是亚洲,就连人种都有了分水岭,大千世界光怪陆离。
其实除了欧洲,这一趟旅行很多城市并没有太多著名建筑大师设计的作品,青山旅行的初心也不是去看那些名胜古迹,而是探寻最普通的城市,去看人们最普通的生活状态。
西藏路途中匍匐跪拜的朝圣者,筚路蓝缕;土耳其荒凉的小车站,寂寞清冷……这些原始而纯粹的生活方式与城市场景,让他看到了一种生命的力量,把他从程式化的建筑设计中一步步剥离出来。作为一个匆匆过客,青山不断思考着人与空间的种种联系。
这一趟随缘的旅行刚好持续了一年,线路也很有意思:沿着丝绸之路,到新疆、西藏,从尼泊尔穿越印度和巴基斯坦前往中东,再从摩洛哥到欧洲,兜一圈之后,从俄罗斯回到北京,在上海坐着船原路返回大阪,有始有终。这一年,青山周平走遍了25个国家。
俯仰之间,遍历尘迹。旅途上一路演变的建筑风貌、不同民族人们迥异的生活方式,让青山周平不断地重新认识着这个世界的设计。
青山周平见证了各地的建筑设计和文化,也由此见证了文化之间的包容排斥、理解抑或不理解,每个人都在竭力活出生活的美好。见得多了,包容心便开始越来越强大,青山不再以绝对的好坏对错来评价一个建筑或者生活方式。他意识到设计师应该不断探索,在设计创作的时候要拿掉原来的条条框框,给每一次的设计注入灵魂。
美好的答案不止有一种,各个国家自有一套对生活的认知系统,每个人也表达着各自的价值观。如果硬要给幸福和快乐制定一种标准——那便是随心而活。
随遇而安,也不一定非得有太多计划
寻常人的印象里,建筑设计师一定是严谨、自律、事事有规划的。但青山却不尽如此,虽然严谨,但他不喜欢事无巨细地规划自己的每一个事件,如同当年他穿越世界的旅行一样,他只给自己规划了起点终点和时间期限,其他的一切随缘。
这好像并不影响他的生活节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但青山的生活并不像他的作品一样工整。他喜欢随意地把文件摞在一起,喜欢想到什么就写写画画,也不会像人们印象中的日本人一样钟情于收纳。就连自己的建筑设计工作室的隔断墙,也是随意地掏了个洞方便进出。
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就是最美好的彼岸。不必为了迁就谁的印象而改造自己,或者强行去打造一种连自己都很难适应的人设,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若说名气,青山周平无疑是当下炙手可热的著名设计师,“建筑界男神”的封号给他的职业生涯带来了许多意外的加成。但他仍然还是一副谦和的样子,浑身上下都流露出一种自然的优雅,在他的作品之中,可以看出一种宁静安然的感觉。
中国,北京,对他设计理念的影响是极大的。作为一名“异国北漂”,在青山周平的印象里,中国许多年轻人所居住的,仅仅是一个房子,而并非一个“家”。究其根本,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大多漂泊异乡而独居,还因为他们所住的地方,没有关于家的设计,少了点生活的味道。
小到一间屋子,大到一栋宅邸,青山周平都能不紧不慢地雕琢出它理想的样子。透过他设计的建筑背后,还可以看到他设计的一种美好生活的构想。青山说自己其实是一个享受孤独的人,因为孤独可以启发他去思考,给他留下了更多的空间。但他创作的许多作品,却在保留孤独感的同时促进人们的社交属性,有一种怀出世之心入世的情怀。
“400盒子的共享社区城市”便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在青山周平的设想里,未来的家与社区可变化、可延展、可自由组合,人们的生活不局限于自己的活动社区,而是跨空间交互的。人们可以在这些设计风格错落有致、不满6平米的“盒子”里睡觉、读书、储物……还能通过盒子的移动和变换,满足更多的生活需求,化个体为家、化小家为大家,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群居生活。这种看似可以随意切换的生活模式,实则建立了一种秩序。
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独处或群居,不再烦恼于不必要的交流和寂寞感。一如青山周平成名的南锣鼓巷的四合院改造,他不仅是把一座房子设计得更好看了,更是为这一家人建立了一种生活的秩序。
依托这种秩序,他们可以更好地生活,省掉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便是一个设计师在简单设计之余创造的更大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一定要设计出传承千年的伟大作品。从青山周平的足迹里,可以看出,人们对美好的理解是没有高下之分的,设计师要做的,便是让设计延续一种艺术与美的姿态—它可以作为历史的地标屹立于世界,也可以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或许名震寰宇,或许平静如常,就像富丽堂皇的紫禁城,就像悄无声息的胡同。
紫禁城里不再住人,胡同里却日夜盈着烟火气,延绵不绝。
三个问题
你现在在北京的住所是什么样的风格,有哪些个性亮点?
青山周平:我觉得住的地方采光很重要,我选这个房子的原因也是因为采光特别好。我喜欢把很多植物放在窗户旁边,让阳光照射着它们。
你平时的穿衣风格也是理性、简约这样的吗?
青山周平:我比较喜欢特别简单的,我也希望我的空间特别简单、简约。但是它又不是纯粹的简单,所以在细节上、材质上,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小小的亮点。
您觉得什么样的设计最能够提升人们居家的幸福感?
青山周平:我觉得空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或者要跟人的记忆有连接。所以我会在设计中结合一些老的材料,因为老的材料我觉得承载了过去的时代,或者过去的时间记忆。
生活家杂志 《让美好继续发声》
更多智能家装体验,欢迎到店咨询
体验店地址:济南市泉城路322号惠尔商厦5层
咨询服务热线:86095002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