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业涉足智能家居
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智能家居如今已进入到所谓的爆发期,引得各类资本、企业纷纷涉足,合纵连横相互联姻。一时间,智能家居市场硝烟四起。事实上,智能家居涉及的行业也的确包罗万象,除传统的房地产、家居家装行业外,在这个“战场”上露脸的还有家电企业、互联网企业、创新型企业甚至包括电信运营商。
据记者了解,目前传统家电厂商如海尔、美的、格力等都在紧锣密鼓地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其中,美的推出了M-Smart战略,以智慧、健康、节能为核心,拟定了包含4个阶段的推行计划,实现从各品类联网、单品类自动控制、智慧管家自动控制到社区、商店、医院等业态交互应用的智慧家居生态圈;海尔于2014年发布了U+智慧生活开放平台,将多种服务入口统一整合在一个平台上,涵盖产品设计、开发、制造、物流配送等多个环节,为用户提供全流程服务。
与此同时,互联网巨头也积极加入到智能家居大战中,百度、京东、阿里等企业均利用自身掌握的大数据、云服务等优势寻求与智能设备公司合作,例如“QQ物联”智能硬件开放平台、“BaiduInside”智能硬件合作计划等。此外,一些移动互联网企业也开始涉足智能家居行业,如小米、华为。国际互联网大鳄同样对智能家居虎视眈眈,苹果、三星和谷歌均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家居平台。
事实上,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大电信运营商早在几年前便已在智能家居领域展开部署。例如,中国电信于2010年与海尔签订“E-store项目”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智能家居等方面展开合作;同年,中国联通牵手美的,发力3G智能空调;2011年,中国移动推出基于TD-SCDMA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宜居通”,从安防预警、家电远程控制、无线路由等方面全方位优化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
众多企业之所以纷纷布局智能家居,是因为看好这个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智能家居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显示,中国智能家居市场的规模将在2016年出现明显增长。到2018年,随着主要智能家居系统平台及大数据服务平台搭建完毕,下游设备厂商的生产链被逐步完善,智能家居产品被消费级市场广泛接受,其规模将达到1800亿元人民币。
消费者理性对待
与众多企业热捧智能家居的态度相比,消费者对其的看法更加理性,并非盲目购买。“虽然现在的智能家居产品很多,但真正有用的却很少。”作为一名智能产品发烧友,消费者王先生认为,目前的智能家居还都是零散的单品,未真正集成化。而要想实现集成的目标,就需要在装修设计阶段开始介入。“我认为单个智能家居产品对提升生活品质的作用不大,一个能远程控制的热水器和到家打开就能使用的速热热水器没啥区别,也不会对普通人的生活造成多大影响,更不会因为有了这样的设备就提高了生活品质。”王先生告诉记者,消费者不愿意为智能家居买单的另一个原因,是这类产品的性价比较低,用户的学习成本高。“现在很多智能家居产品的功能与用户需求错位,使得一些好奇的消费者往往在尝鲜后,因产品操作复杂、作用有限而将其抛弃。”王先生说。
产品研发须接地气
功能华而不实、设计不接地气、厂家闭门造车凭空想象等弊端让智能家居产品离消费者的需求有很大距离。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在购买智能家居产品时,会重点考察产品的功能、价格、质量、服务、外观等五方面,其中有82.6%的消费者将产品功能放在选购条件的首位。可见,消费者对智能家居产品实用性的需求非常迫切。另据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最感兴趣的智能家居产品是“个人护理/健康管理设备”和“智能监控设备”,比例超过了传统的空调、电视。
记者了解到,曾有一家知名家电企业推出了LED智能灯泡,具备LED调光、WiFi无线控制、智能化场景及APP应用等功能,宣称可以变换1600万种颜色。然而,该灯泡的销售情况却并不乐观,大部分消费者虽然觉得它新鲜,但最终因很多功能用不上而放弃选购。由此可见,该企业在设计产品时,并未考虑用户的真实需求,仅一味地追求功能花哨,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未能获得消费者认可。
再以能用手机关闭的灯饰产品为例,当人们加班到深夜,困得睁不开眼睛时,首先想到的是关灯睡觉;而此时,用户需要先找到手机,再解锁,之后找到相应的APP,操作程序后把灯关掉。这个过程最快也要5秒—10秒,而直接用手关灯可能仅需要1秒,这样的产品显然缺乏实用性。“研发产品时,设计者一定要让其接地气,不能仅仅为了炫耀技术。”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只有功能简单、美观实用、易于配置的智能家居产品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