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表象的背后,掩藏着值得深思的问题:初步实现智能化后,家居用品如何真正惠及民众生活?外形美观、性能出众、个性鲜明的高科技产品,能否让普通消费者买账?
市民“只看不买” 供需平衡仍未实现
“智能家居用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代表着行业进步的方向。然而,家居用品智能化尚处于摸索阶段,推广难度较高,消费者的接受度偏低。”据家博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展会引入了大量欧美高端品牌,进一步提升了展会的规格和档次,但购买门槛也随之提升,导致客流量出现两极分化:常规的家电、家具柜台前人满为患,科技感十足的智能家居用品柜台前顾客却寥寥无几。
高昂的价格是摆在商家和顾客前面的最大障碍。虽然对产品很满意,但市民大多秉持着“只看不买”的原则,对高昂的价格“敬而远之”。在外贸公司上班的孙先生和妻子一起体验了智能床垫和颈椎枕,犹豫再三依旧选择离开。“智能家居用品的功能很棒,但一个智能颈椎枕的价格接近2000元,实在让我们难以承受。”孙先生说。
部分智能家居用品的实用性也值得商榷。但在部分消费者看来,普通家居用品的远程遥控并不意味着使用便捷。“大部分家庭的室内空间有限,窗帘、电灯等家居用品可以通过简易的开关或手动拉扯实现便捷操作,远程操控的意义不大。”市民金女士向笔者表达了内心的担忧,“对年纪大的人来说,这类家居用品的智能化非但无法节约时间,还会增添困扰。”
在业内人士看来,智能家居用品在展会上的“尴尬”来源于供需间的不平衡。在大部分消费者的心目中,家居用品依旧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应当简洁、方便、大众化;智能家居用品价格高昂、不够“接地气”,只能成为高收入群体的“小众狂欢”。“随着市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观念的加速革新,智能家居用品终将走入千家万户,成为不可替代的生活用品。”家博会相关负责人说。
厘清“智能”概念 交互式产品脱颖而出
在家博会的各个展区,随处可见“智能”两字——大到全自动淋浴房和远程控制冰箱,小到智能门锁和全能洗碗机。但在不少市民看来,部分智能家居用品的功能略显陈旧、载体较为单一,停留在远程遥控、APP操作和实时数据更新的层面,很难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家居用品种类千变万化,如果每一项操作都依托于一个独立的APP,且无法在功能上实现突破和创新,将为消费者带来负担。”市民肖先生在逛完展会后感慨,“家居行业只有实现数据整合,同时催生出更多性价比高、交互性强的智能产品,才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随着科技不断革新、“互联网+”概念迅速普及,各大家居品牌将寻找供需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争取实现口碑和业绩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