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篇
■背景
所谓设计产业化,首先有设计,再形成产业。业内人士认为,既为企业,就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实现量产。而产业与“原创”并不矛盾,只是把有想法的设计转化为更多消费者可以享受的产品。目前的情况下,尽管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逐渐凸显,坚持原创设计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即便是品牌企业,他们对设计的重视也依然不够。
消费需求迫设计升级
相比家具企业的数量,原创设计仍然稀少。从早期的“抄袭”、“模仿”、“借鉴”国外家具设计,再到近十年来,部分企业开始摸索自己的设计之路,至今能够被“原创设计”的企业数量依然不多。与此同时,仍有不少大众家具品牌对于原创的认知不够,“产品好卖就行”的想法在大众品牌中仍占主流,原创产品也经常遭遇大小企业的“山寨”,家具品牌因外观专利侵权闹上法庭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庆幸的是,随着产品的丰富,消费者也经历了没有选择权到个人喜好说了算的阶段。这种形势迫使行业被动或者主动地寻求改变。一方面,在越来越彰显个性的时代,消费者对于设计和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不再喜欢看到那种千篇一律的设计,他们喜欢有独特个性的设计。”美克美家运营总经理ClaireEeles说。另一方面,在业界都言“行业过剩”的情况下,在面临着太多品牌时,好的设计不仅能够帮助消费者摆脱这种混乱的状态,更是企业产品“被看见”的重要工具。
法国设计师品牌LEXON创始人、CEORené Adda认为,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消费者越来越挑剔,必须让消费者看到我们,这就需要给予他们一种非常清新的设计感,必须给消费者提供与众不同的东西。”华日家居高层也认为,未来一定是“小批量”、“多品种”的个性化市场。而在遭遇激烈的竞争之后,低端市场难做,家具行业需要由“量向质”转变,原创设计既是满足市场的需求,是品牌特色和个性的一种表达,也是企业生存所需的重要能力。消费和生存的双重压力以及原创先行者的带动,使得大众工厂品牌有更多的企业开始对原创设计进行了被动或主动的了解。
靠原创小众品牌崛起
与部分大众品牌或者工厂品牌对于原创设计的“尚不敏感”相比,一些设计师创立的家具品牌掌握了机会。这些主打原创设计牌的小众品牌,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并凭借其设计在业界也获得了一定的声誉。
2006年,知名建筑设计师、艺术家吕永中先生创立于上海的品牌“半木”,致力于探索当代东方生活方式的高端原创家具与生活,几乎年年斩获奖项。由设计师陈大瑞创立的Maxmarko木美家具,第一个作品就获得上海国际家具展客厅家具金奖。如果说这两个品牌被称为设计师品牌的话,从做销售、生产再到设计的ACF则更愿意被称为设计品牌。这个由设计师创立的品牌集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设计师团队,不仅在中国和意大利都拥有工厂,还立志打造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原创品牌”。
在今年举办的上海国际家具展上,也涌现了一批主打设计元素的新家具品牌,他们通过新兴的网络渠道或者专卖店形式拓展自己的地盘。这些对传统的工厂品牌形成了新的刺激。
■现状
模式不同各有特色
在寻求原创的过程中,中国家具企业逐步形成了以下的几种模式,并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
1.设计师品牌。独立设计师做自己的产品,有鲜明的个人印记,但比较小众,产品相对不够系统,多为小批量生产。除非是大师,否则生存困难。
2.设计品牌。由设计师团队成立的主打原创设计的品牌,产品有品牌印记,对新生代消费者的需求把握相对灵敏,团队更加灵活,销量不如大众品牌,多走中高端路线,如ACF等。需要有成熟的设计、生产、销售团队,否则也难实现规模的扩大。
3.设计公司。有自己的设计师,不做产品,也可以理解为工厂的设计外包,现在有卖设计版权、收取设计费和靠产品销售分成等不同的收费方式,是目前比较被看好的一种方式。不过业内更倾向于销售分成的方式。“除非是与品牌十分契合又有特性的设计产品,否则买断的方式对于企业来说很冒险。”ACF设计产业集团创始人王昕说。
4.大众工厂品牌有的选择培养自己的设计师,如华日家居今年招了30多个院校学生,培养与品牌理念相符的设计师人才;有的则与设计公司合作,如荣麟既有自己的设计团队,也会选择相应的设计团队。戚麟认为,与设计品牌相比,大众工厂品牌与终端接触更紧密,更能了解消费的商品需求,而且培养了过硬的生产队伍和完善的营销渠道,这都是其优势所在。
5.谈不上设计师的“工艺师”,四处看展,仿制和修改产品,供工厂使用。部分品牌企业及国内工厂仍采取这种形式。